别怪中俄联手也无能为力!代价惨重,只怪当初对中国三心二意!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那场投票结束时,伊朗大概已经明白:自己彻底被边缘化了。

中俄提出的延长制裁豁免草案以9票反对遭到否决,即便两国联手,也没能改变结果。对伊朗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外交上的重挫。但仔细想想,这真能怪别人吗?

过去几年,伊朗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,没有坚定站队。当局势恶化、被孤立、重新遭到制裁时,才想起依靠中俄,可那时早已错过最佳时机。国际关系从来是零和博弈,没有给犹豫者留座的空间。

展开剩余78%

回溯到2015年,伊朗曾站在地缘政治的高点。核协议签署后,经济开始复苏,中东“抵抗之弧”逐渐成形,什叶派世界的影响力让以色列和沙特倍感压力。可十年之后,这一切红利消失殆尽。伊朗不但重新遭到西方制裁,还沦为全球金融和能源体系的“局外人”。

问题不在于没有机会,而在于没能抓住机会。

例如,2021年中伊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,本应成为伊朗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。但很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纸面。伊朗迟迟不愿让中国企业进入本国通信领域,也拒绝引入北斗系统,结果造成情报系统漏洞频出。核专家接连遇害,2024年震惊世界的伊斯法罕核设施爆炸就是直接后果。

更麻烦的是,伊朗国内一直存在亲西方势力,不断牵制政策走向。它们既阻碍了与中俄的深入合作,也让伊朗在大国博弈中显得犹豫不决。最终,石油出口量锐减七成,核计划停滞不前,技术人员流失严重,国家元气大伤。

有人把矛头指向中俄,认为他们不给力。但事实是,中俄在安理会已尽力相助。9月的那次投票中,两国推动延长制裁豁免,意在拖延美国主导的“快速恢复制裁机制”。结果却是4票赞成、9票反对、2票弃权——西方显然早已决定不给伊朗喘息的机会。尤其是欧盟态度的转变更为关键:在伊朗地区影响力下降、能源重要性削弱后,欧洲选择转向北非与东地中海开发,对伊朗不再依赖。

“快速恢复制裁机制”本身就是美国留下的后门:只要美方认定伊朗违规,制裁即可恢复,其他国家即便反对也无济于事。这样的制度设计,让中俄的支持空间被彻底压缩,伊朗几乎没有回旋余地。

制裁重启后,伊朗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迅速恶化。货币狂贬,物价飙升,石油出口大幅下滑,财政吃紧,核计划陷入停顿。更严重的是战略信任的崩溃。对比之下,巴基斯坦在西方压力下坚定靠拢中国,成功在防务和技术上获得实质性突破;而伊朗则陷入骑墙态度,既想讨好西方,又不敢放弃中俄,结果两边都失去信任。

国际关系不是选择题,而是一道必须作答的必答题。伊朗的摇摆,换来的只是更快的出局。古巴即便经济困顿,但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坚定,凭借与俄罗斯的合作撑过几十年封锁;相比之下,伊朗因缺乏定力,错失战略机遇。

这次困境,根本原因在于伊朗自身的战略犹豫。中俄的帮助不是万能的,唯有自己先站稳脚跟,外部支持才有意义。未来若伊朗想在国际舞台上重获存在感,就必须抛弃口号式的外交,拿出实际行动,真正融入战略伙伴的体系。

对于其他中小国家而言,伊朗的遭遇是一面镜子:不要指望大国无条件兜底。如果立场模糊,最终只能独自承担代价。

国家命运,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在国际关系的牌桌上,谁犹豫,谁就会被淘汰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山东证监局:财务合规助力高质量发展
下一篇:没有了